舟山渔歌

发布时间:2014-02-21 12:58:33

  歌谣,历来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,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。千百年来,一直流传于舟山民间的渔歌,就是舟山渔民根据渔业生产的特殊性和流动性,逐步积累和创作出来的一种口头文学,它不仅富有浓郁的海洋气息和渔乡风情,而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知识。许多歌谣,是渔民专为传授知识而创作的,它紧扣“海”字主题,运用艺术手法,通过口授传承,把海洋航行、海洋生活、海洋气象,以及船网工具、渔类习性、船员职责等知识,以歌谣形式一代一代往下传。古往今来,许多一字不识的渔民,就靠这种方法,学习古人知识,掌握生产技能,战天斗海,驾驱海洋。

以传授知识为主旨的渔歌渔谣,最集中的表现在四个方面:

航海知识 这类渔歌不仅在渔民中流传,也在广大交通运输业的船员中流传。如流传很广的《水路歌》《向导歌》《海山谣》《舟山渔场蛮蛮长》等,均属此类。一支《水路歌》,从宁波港启航,一直到南洋(大陈渔场),将船只航行途中经过的主要山头、洋面、岙口、岛礁,全都顺路唱出来,犹如一张活的航海图;《舟山渔场蛮蛮长》把舟山渔场的范围,从南洋到北洋,顺序唱一遍,每个洋面与洋面之间的周邻和衔接,都交待得一清二楚;《海山谣》则将舟山群岛中一些主要岛屿的地理环境和特点,用一两句歌谣向人们介绍清楚,歌词精炼,简单明了。有一首《金塘谣》是这样唱的:

无风无浪,无米过金塘;
有风有浪,斗米过金塘;
大风大浪,石米也难过金塘。

三句话,向人们介绍了金塘洋和金塘海峡水深流急,行船艰难的景况。歌谣中的“无米、斗米、石米”,意思是说:无风无浪的天气,吃一顿饭工夫就可过金塘洋,若遇大风大浪,即使你吃完一石米的饭也难过金塘洋。

生产知识 这一类歌谣也很多,《船上人马歌》就是一例,它把老式大对船人马,全用数字串起来,形象地逐一唱出每个人马的不同岗位、职责和要求:

一字写来抛头锚,头锚抛落船靠牢
锚缉起来心里安,乾隆皇帝游江南。
二字写来扳二桨,厨顿一到做鱼羹,
鱼羹会做一篮多,西周文王来卜课。
三字写来扳三桨,三个大砫船外亢,
八十托鱼绳放得长,仁宗皇帝勿认娘。

“抛头锚”“扳二桨”“扳三桨”,都是船上人员的职务。抛头锚在船上的主要职责是抛锚起锚的安全,只要这个任务完成了,他就做好了本职工作,可以象乾隆皇帝那样逍遥自在地“游江南”了。往下唱的扳二桨、扳三桨,一直唱到头多人、伙桨囝、拔头片、拖上纲,以及出袋、出网、撑船,等等,14个人都是职责分明,就象现在讲的岗位责任制图表,规定得一清二楚,而且唱起来朗朗上口,前后有序,好记好传。嵊泗一带流传很广的《张网十字调》,也是运用数字依次唱出张网生产内容和操作程序。《嵊泗是个大渔场》,把嵊泗渔场一年四季生产的鱼类品种、生产海域、礁岛洋地,都唱得条理分明:“正月里,小黄鱼要拢场,南洋抲起抲北洋,一直抲到佘山洋”,“立夏边,是洋生,乌贼要拢港,渔场真大猛”,“立夏过,抲旺帮,叫鱼洋里船多猛,出起网来紧绷绷”,“五月廿三要谢洋,秋季生产就上场”,“张早冬,张晏(晚)冬,冬汛生产辛苦猛,要抲带鱼嵊山洋”。这首渔歌把嵊泗洋的四季生产排得紧紧的。许多老渔民,就是按照这些传统歌谣来安排每个汛期的准备工作,并以此去传授给年轻一代的新渔民,成为掌握渔业生产季节的一种口授知识。
鱼类知识 一曲《十二月鱼名调》,借用唱花名的形式,逐月唱出不同季节的各类不同鱼名,且把每种鱼类的形态、习性、回游规律等知识,唱得明明白白。一首《对鱼》,采用兄妹对歌形式,一问一答,唱出每种鱼的特点和习性,既风趣、又形象。流传于普陀下山一带渔村的《鱼名谣》,一句谣就要说出三种鱼的形态或习性:“鳗鱼长长,鲳鱼扁扁,梅童鱼头大尾巴小”。“飞鱼会飞,鯔鱼会跳,带鱼贪吃容易钓”,“黄鱼头大,白扁嘴小,海蜇呒眼水上漂”……嵊泗渔民唱的《抲鱼调》,一口气唱出几十种鱼名和它的特性:“黄鱼黄甏甏,鲳鱼铮骨亮,鳓鱼刺多猛,带鱼眼睛交关亮。虎头鱼须短,梦潮鱼须长,乌贼骨头独一梗,箬鳎眼睛单边生。马鲛牙齿快,毛蟹脚长走横向;青鲇鱼,绿央央,黄鲟毛常两样生”。“鲨鱼样数真多猛:皮蛋鲨,嘴巴长;和尚鲨,糙绷绷;书生鲨,扁扇相;老鼠鲨,尾巴长;白蒲鲨,铮骨亮;太婆鲨,乌鸦样……”。广大渔民就用这种歌谣形式,传唱出识别不同鱼类的知识。

历史知识 舟山渔歌不仅容纳了广大渔民创作的生活主题和艺术手法,表达了自己的思想、期望和理想,而且有许多歌谣真实、生动地反映了渔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。有一首叫《黑秤手》的渔歌,全篇歌词用一个“黑”字来贯串:

黑风黑水黑沙滩,黑天黑地黑老板,
黑船黑网黑风帆,捕来黑鱼赚铜板,
铜板赚得万打万,买田造屋做棺材,
一张恶脸象黑炭,黑袖里伸出黑手扳,
十指拨拨算盘扳,黑秤里称出巧机关,
秤砣下面克几把,抲鱼人只配吃苦饭。
……

这首《黑秤手》,真实地记录了渔民在旧社会被鱼行老板盘剥的历史。还有一首盐民的《哩啰歌》,句句歌词唱出了旧社会盐民的苦难历史,它一开头就以“一根扁担挑勿弯,两只脚底磨沙滩,一年三百六十天,祖祖辈辈挑盐担”的真实描写,记录了盐民旧时生产的笨重体力劳动历史,接着以“只因穷人呒靠山,挑来挑去烂泥山”一句,提示了盐民饱受苦难的历史根源。最后以“苦卤苦水苦扁担,苦活苦路苦海滩,行行呒没格末苦,两行苦泪拌苦饭”一连串“苦字经”作结束,以此来诉述盐民的苦难历史。此外,《三生弟》《打东沙》《清朝政府真腐败》等歌谣,都是舟山渔民饱受苦难的历史记录。有一首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舟山百姓遭受日寇侵略的歌谣叫《做做汽车路》:“做做汽车路,吃吃六谷糊,一不小心打屁股,性命还在司令部”,这类歌谣,至今还在舟山上了年纪的老人中流传,反映了舟山百姓不会忘记那个历史年代的苦难和屈辱情景。

以上说的航海知识、生产知识、鱼类知识、历史知识,当然还有气象知识、生活知识等等,这都反映了舟山渔歌的地域性、知识性特点。这些歌谣,大多采用“借景抒情,咏物言志”的比兴手法,实中有夸张,虚中见真情,深入浅出,词简意赅,寓理于乐,雅俗共赏。渔民通过传唱歌谣,陶冶情操,传播知识,锻炼毅力。